每年肿瘤标志物检查都正常,最后为什么会得癌症呢?

关注问题

提到癌症的早期发现,人们首先想到的多半是抽血化验肿瘤标记物。若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就安心了;若有某一项或某几项结果超标就紧张焦虑。要是追问某项肿瘤标记物检测值升高,到底指向哪一种恶性肿瘤,如果不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细胞学检查等“旁证”,即便是专科医生也难以给出明确的答案。因此,普通人群若是将早期发现癌症的希望都寄托在肿瘤标记物上,完全不是科学的态度。

(1)肿瘤标志物检测的临床价值究竟几何?从生物化学角度来看,多为肿瘤细胞(或某些发生非肿瘤性病理改变的细胞)所产生和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通常为糖类抗炎、酶或激素等。正常人血液(体液)中肿瘤标记物的含量极低,而肿瘤患者(或某些非肿瘤性疾病)相关指标则会出现异常。但是,以上所说的只是一般情况。

(2)目前临床常用的肿瘤标记物除了极个别(如AFP、PSA),其余的无论是灵敏性还是特异性,都够不上临床上所说的“金标准”。可以这样理解:对于普通人群,肿瘤标记物异常并不意味着必定患有肿瘤;肿瘤标记物正常也不代表一定“安全”。从医学科学角度来评价,常规的肿瘤标记物检测,更多地用于已确诊患者的病情监控。

(3)通常情况下,已确诊患者经过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或内分泌等治疗,病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相关肿瘤标记物可逐渐降低,部分患者甚至恢复正常。一旦肿瘤复发或转移,往往在出现影像学可见的病灶之前,肿瘤标记物便会再度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