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抗癌免疫机能的认知经历了哪三个主要阶段?

关注问题

人类对抗癌免疫机能的认识经历了从现象到机理,渐次深入细化的过程。这些学说的提出,为抗肿瘤免疫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也为治疗策略的优化提供了指引。回溯抗癌免疫的认知历史,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最终由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们提出了肿瘤免疫编辑学说。

190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德国免疫学家Paul Ehrlich最早提出免疫监视学说,他认为免疫系统可以遏制肿瘤的发生,免疫功能异常会导致肿瘤高发。

1959年,澳大利亚免疫学家Frank Macfarlane Burnet和美国医学家Lewis Thomas(就是那位喜欢写科普并且在NEJM开过专栏的路易斯,他曾出任著名癌症中心MSK的院长。)进一步提出了“免疫监视(Tumor Immune Surveillance)”的假说,该假说认为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并清除恶性肿瘤,从而抑制了肿瘤的发生发展。

2002年,美国医学家Gavin P Dunn及其同事Robert D Schreiber等首次提出了肿瘤免疫编辑(Tumor Immunoediting)学说,系统阐述了癌症和免疫系统之间的三阶段关系。该学说认为,肿瘤免疫编辑是适应性和先天免疫系统控制肿瘤生长和塑造肿瘤免疫原性的过程,具体包括三个阶段:清除(elimination)、平衡(equilibrium)和逃逸(escape)。清除,或肿瘤免疫监控,是指适应性和先天免疫发现和杀灭新形成的癌细胞的过程。平衡是最长的阶段,包括部分癌细胞生长受到抑制和部分癌细胞的免疫原性越来越小获得生长机会,表现为癌细胞群落的整体稳态,其机制即是癌细胞总数量的增长和抗癌免疫之间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在逃逸阶段,那些原先在癌灶细胞群中占比较少的低免疫原性癌细胞逐渐生长扩散为可检测到的肿瘤,进入临床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