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就是我们所说的CT,它是一种利用X射线进行人体断层成像的成像技术。当X线穿过胰腺所在的上腹部某一厚度的层面后,上腹部的器官和组织不同程度的吸收了X线,而后经过探测器对剩余X线的接收,利用计算机后处理,能够重建出该层面胰腺及其周围如胃、十二指肠、脊柱、血管等的结构,由于上述器官或者组织结构在空间位置上的不一样以及对X线吸收程度的不同,在重建出来的图像上就有其空间的信息及其不同的亮暗度。通过对大量正常人进行扫描,并与尸体解剖对比,我们熟悉了正常的胰腺图像信息,当与胰腺正常图像不一样时,我们认为可能有异常。但是,这种异常通常只表现在胰腺的局部轮廓和亮暗度上,而且与正常胰腺组织的差别并不是那么显著,仅依靠这些信息是无法得出疾病诊断的。前面所述的就是我们常说的CT平扫,它能够带来的信息量相对有限,而为了更好的确定胰腺有什么疾病,CT增强碘对比剂被引入使用,由于不同胰腺病变血供情况的不一样,在通过静脉注射碘对比剂后的不同时间点如动脉期、胰腺期、延迟期进行扫描获得CT图像,病变的亮暗度表现为某种疾病固有的特点,和注射碘对比剂之前的CT平扫图像比较,强化情况可以用数值和程度表述。经过对大量胰腺癌病人注射碘对比剂前后的扫描,以及与手术病理的对照,我们发现胰腺癌CT图像特点是在胰腺的动脉期、胰腺期及延迟期,病变处比正常胰腺组织强化明显低,边界模糊,对周围血管、器官可有侵犯,据此表现,我们能够得出胰腺癌的影像学诊断。此外,通过增强CT我们可以评估病变有无远处转移如肝转移。因此,凡是怀疑胰腺癌的病人,我们可以做CT平扫,但是为了确诊是否为胰腺癌并评估肿瘤分期,我们还应该做CT增强扫描。需要说明的是,CT增强扫描毕竟是在人体内引入了外来物质,而且为了在不同时相扫描获得CT图像,碘对比剂的注射速度是比较快的,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定比例的对比剂过敏风险,对于不同的人,对比剂过敏的风险是不一样的,因此,需要权衡利弊进行对比剂的使用。
CT技术的发展,使得现在能够获得的图像信息量越来越大,我们能够采集薄层(层厚甚至小于1mm)图像信息,进行二维或三维重建,能够对胰腺癌病灶和血管的关系利用三维后处理技术清晰的显示出来。可以说,腹部CT已经成为发现、诊断胰腺癌并且评估胰腺癌可切除与否的强有力武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