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伊马替尼治疗不良反应?

关注问题

从临床以及国内外资料显示:绝大多数不良反应为轻−中度,支持对症治疗可缓解。不良反应多在治疗早期出现,绝大多数为自限性。进展期患者不良反应多于慢性期患者。严重不良反应可减量或暂停治疗,缓解后应逐渐恢复用药。不合理的药物减量或中断治疗会导致疾病快速进展。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通过密切检测以及科学管理能够得到有效控制,谨记与医生及时沟通并在医生指导下采取恰当的措施,切勿擅自减量、停药或合并使用其他药物。以下就血液学和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应对作详细说明。

(1) 血液学不良反应

①对于慢性期患者,2 级以内不良反应不主张减量或停药,应当加强监测频率直至不良反应缓解;出现 3 级以上血液学不良反应,可暂停用药并采取支持对症治疗,直至不良反应缓解至 1级以内。如在 2 周内恢复,以原用药剂量重新开始治疗。持续超过 2 周,可从低剂量重新开始治疗。如果患者存在持续中性粒细胞减少,可采用生长因子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不主张针对 3 ~ 4 级贫血停药,建议输注红细胞改善症状。

②对于加速期和急变期的患者,发生 3 级以上血细胞减少时应做骨髓检查,鉴别疾病进展和药物相关性骨髓抑制。

③非疾病进展所致的全血细胞减少处理如下:全血细胞减少持续 2 周,将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减量持续治疗。如全血细胞减少持续 4 周,暂停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直至中性粒细胞计数≥ 1.0×109/ 升,且血小板计数≥ 20×109/ 升,然后重新以低剂量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开始治疗。如果患者存在顽固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可以采用生长因子以及输注血小板治疗。

无论慢性期还是进展期患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第一个月内尽量不要停药,应当在药物减量的基础上加强支持对症治疗。 

(2) 非血液学不良反应

原则上 2 级以内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如果对症处理无效或出现 3 级以上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可减低药物剂量或暂停用药直至症状恢复至 1 级或更好。具体措施如下。

①胃肠道反应。恶心:伊马替尼服药同时进食,大杯饮水;腹泻:对症支持治疗,可酌情使用蒙脱石、盐酸小檗碱等收敛药物。

②流感样症状。支持对症,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类抗炎症药物,例如布洛芬等。

③骨骼肌肉疼痛。在医生指导线使用补充钙镁离子,或使用非甾类抗炎症药物 (NSAID)。

④体液潴留。伊马替尼引起的液体潴留以外周水肿多见,尤其是眶周水肿。轻度的液体潴留支持对症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利尿剂;若患者症状明显需要减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剂量甚至暂时中断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短疗程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待症状体征好转后减低剂量重新开始治疗。

⑤皮疹。轻症患者可通过服用抗组胺药或局部涂抹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严重患者需要停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并口服皮质激素治疗,在症状消失后可恢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必要时应减少剂量重新开始。

⑥其他脏器损伤。肝脏不良反应:主要为肝酶升高或胆红素升高,尼罗替尼治疗患者胆红素升高常见。2 级以上的肝功能损伤在医生指导下减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剂量或停药,并予以对症支持治疗,症状恢复至 1 级以内重新开始治疗。QT 间期延长:QT 间期大于 480 毫秒,暂停用药,同时保证血钾、镁在正常范围,待 QT 间期恢复至 450 毫秒以内重新以原剂量或减低剂量开始治疗,恢复用药 7 天后应当复查心电图以检测 QT 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