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核磁共振(MRI)的新技术有哪些?

关注问题

(1)磁共振水成像磁共振水成像技术自 1991 年提出以来,经过不断完善,日趋成熟,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其原理主要根据体内静态或缓慢流动的液体具有长 T2 弛豫呈高信号,周围组织 T2 弛豫值较短呈低信号的特点,应用长 TR 加特长 TE 产生重 T2 效果,使含水器官显影。与钡剂胃肠造影或CT检查相比, 磁共振水成像具有下列优点:

①方法简便,诊断迅速;

②便于发现病变及病变定位;

③不受高浓度钡剂影响,无伪影问题,对进行钡剂胃肠道检查的患者可以立即进行 MR 检查;

④无电离辐射,可用于孕妇和儿童。 

(2)MR透视

X 线和超声由于可在数毫秒内完成图像的采集,因此可以在保证较佳的空间分辨率的情况下,得到非常快的图像更新率,进而完成对图像动态观察的透视过程。MRI 由于成像速度慢,常规只能得到静态图像。但是随着小角度梯度回波对短 TR 的实现,比如 turboFLASH 等序列的应用,原始数据的采集速度已经可以达到亚秒级。随着序列技术的发展,有望在将来为胃癌诊断提供胃壁活动度等新的依据。

(3)3D-MR成像

螺旋 CT 3D 成像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相关研究报道较多,MRI 3D 成像延续了 CT 3D 成像研究的相关手段,根据观察角度不同,三维重建可以获得仿真内镜、气体铸型、模拟管腔、立体剖面等图像。仿真内镜可观察胃肠道管腔内情况;气体铸型可获得胃肠道的整体轮廓像;模拟管腔法可以对胃肠腔内外轮廓同时进行观察;对模拟管腔图像进行切割,即获得胃肠道的剖面图,实现对局部的观察。尽管 3D MRI 相对于 3D CT 具有无辐射、高软组织分辨率的优点,现阶段由于受到技术因素的影响,应用相对较少,未来,尚有待于新序列的出现及空间分辨率的提高。 

(4)MRI体外高分辨研究

高软组织分辨率是 MRI 成像的优势之一,对于胃癌的检出及分期都有重要意义。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如运动伪影、线圈技术的相对滞后等因素,这一优势至今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5)核磁内镜(MRE)

MRE 的概念由日本的 Inui 于 1995 年首先提出。为了达到 MRI 体内高分辨的效果,借鉴超声内镜(EUS)的概念,将一个非铁磁性物质制成直径 12.7 毫米的微小线圈,固定在内镜的头端,通过放入胃腔内,缩短二者之间的距离,增大线圈与胃的接触面,达到提高空间分辨率的效果。结合多方位扫描及快速序列技术,一般可分辨胃壁的 3 ~ 5 层结构。有报道对胃癌的检出率为 100%,T 分期准确率 100%。MRI 内镜的优势在于既可观察胃腔内表面形态,又能分辨胃壁的组织结构,对癌肿的定位、确定活检的取材位置更具优势,同时它较超声内镜观察的范围更大,与常规扫描结合,可同时进行胃癌的 T、N、M 分期,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站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