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的诊断

关注问题

(1)X 射线检查。是诊断肺癌最常用的也是最基本的手段之一。包括胸部透视、X 射线胸片(简称“胸片”)、胸部 CT 扫描等多种方法。通过 X 射线胸片检查可以了解肺部肿瘤的部位和大小。普通 X 射线胸片可以比较清楚地显示肿瘤的密度、边界,胸膜改变等特征,故一般先拍胸部 X 射线平片,进一步检查时再做胸部CT扫描。在了解病变的位置、与周围脏器的关系,胸膜小结节或少量胸腔积液,纵隔各组淋巴结肿大,肺部微小转移灶等方面胸部 CT 扫描优于普通 X 射线胸片。

(2) 痰细胞学检查。多数原发性肺癌病人在痰液中可找到脱落的癌细胞,并可判定癌细胞的组织学类型。因此痰细胞学检查是肺癌普查和诊断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但阳性检出率不超过50%~ 80%,且存在 1%~ 2%的假阳性。此方法适合于在高危人群中进行确诊。为了提高检出率,从咳痰起始就要重视,要从肺的深部咳出真正痰液,而不仅仅是唾液口水;其次要在痰液新鲜时就挑样涂片固定,然后染色读片。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薄层液基细胞学技术使痰液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大大提高。

(3)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阳性检出率达60%~ 80%,通过光学纤维的照明放大图像使其阳性检出率远优于硬气管镜。通过纤维支气管镜可直接观察支气管内膜及管腔的病理变化情况。发现癌肿或癌性浸润时,可钳取部分异常组织供病理切片检查,或吸取支气管分泌物做细胞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和判定组织学类型。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时注意声带活动度,隆凸的外形、移动度,以及各级 ( 一般达 4 ~ 5 级 ) 支气管口的改变如肿块、狭窄、溃疡等。

(4) 经皮肺穿刺。适用于外周型病变且其他方法又未能明确组织学诊断的患者,目前倾向用细针在 CT 引导下穿刺,此操作较安全,并发症较少,并发症有气胸、少量咯血、发热、针道种植转移等。获得病理学诊断的概率在恶性肿瘤中为 74%~ 96%, 良性肿瘤则较低,为 50%~ 74%。

(5) 纵隔镜检查。主要用于判断中心型肺癌纵隔淋巴结的转移范围。经胸骨切迹上缘短的横切口,沿中线纵向切开颈部带状肌及气管前筋膜,用手指在无名动脉与主动脉弓的后方钝法分离气管前筋膜,到达气管隆凸区,观察气管旁、气管支气管角及隆凸下等部位的肿大淋巴结,通过穿刺吸引或切取淋巴结活检供病理切片检查。

(6) 转移病灶活体组织学检查。晚期肺癌病例已有锁骨上、颈部、腋下等处表浅淋巴结转移或出现皮下转移结节时,可切取转移病灶组织作病理切片检查或穿刺抽取组织作涂片检查,以明确诊断。

(7) 骨显像。由于骨转移病灶处血流增加,成骨反应活跃,它能比普通 X 射线胸片提早 3 ~ 6 个月发现病灶,故骨显像可以较早地发现骨转移病灶。如骨转移病变已达中期,骨病灶部脱钙达钙含量的 30%~ 50%以上,X 射线胸片与骨显像都有阳性发现;如病灶部成骨反应静止,代谢不活跃,则骨显像为阴性,当 X 射线胸片为阳性,两者互补,可以提高诊断度。

(8)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应用它可以更好地判定肺部病变的良恶性,以及发现意料不到的胸腔外转移病灶,胸腔外转移病例中无假阳性率;但是在纵隔内肉芽肿病变或其他炎性淋巴结病变时,检查可以出现假阳性。这些病例必须经细胞学或活检进一步证实。

(9) 超声内镜引导下支气管镜活检。超声支气管镜是一种在支气管镜前端安装超声探头的设备,结合专用的吸引活检针,可在实时超声引导下行经支气管针吸引活检,搭载的电子凸阵扫描的彩色能量多普勒,同时可帮助确认血管的位置,防止误穿血管。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与宣武医院胸外科开展该检查以来尚未发现严重的并发症,是肺癌及纵隔肿瘤诊断及分期中微创、安全及有效的方法。

(10) 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检查。这两年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技术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该系统是采用了电磁导航技术的支气管镜检查,主要是为了获得常规支气管镜不易获得的支气管远端的活检标本,为肺癌或肺部疑难病变的诊断提供低风险检测手段,为确诊肺癌提供了更大的便利,为高龄的早期肺部结节病人进行更好的术前诊断。